五代十國時期,戰亂紛紛,民不聊生。而位于兩浙地區的吳越國卻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方針,在亂世中營造出一片凈土。在這片凈土中,一位名叫日華子的民間醫生吸取眾家所長,開拓創新,編撰出一部本草著作,名為《日華子本草》!度杖A子本草》是我國中藥發展史上一部比較重要的藥物學專著,它與陳藏器的《本草拾遺》一起,在我國本草積累、豐富、整理的歷史長鏈上起到了上承《新修本草》、下啟《證類本草》的銜接作用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全名為《日華子諸家本草》,亦稱《大明本草》,原書名為《吳越日華子集》,共20卷,據掌禹錫考證,全書收載的藥物達600多種!度杖A子本草》是將諸家本草類書籍結合當時所常用的藥物編纂而成,對藥物的性狀、功用敘述比較全面實用。書中藥物按玉石、草、木、獸禽、蟲魚、果、菜、米分類,對各種藥物的有關主治功用,結合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,進行了詳細的注釋,以供臨床應用參考。原書藥名下注明性味、功用、畏惡相反等,中間夾有藥物形態、品質優劣、炮制、產地等論述。
與其他本草類書籍相比,《日華子本草》具有以下特點:
一是新增了中藥品種,如白芍、砒石等,其中不少品種被宋代《開寶本草》和《嘉祐本草》收錄為正品;
二是記載了涼、冷、溫、暖、熱、平6種性質的藥性,其中涼性藥是首次記載;
三是藥味在五味之外,又增添了澀、滑味;
四是補充了許多新的功效主治,如木通下乳、藕節消瘀治產后血暈等,其中所載的許多功效,均為后世采用;
五是記載了若干同一基原的藥物,因入藥部位不同,藥性也不同的例子,如李子溫、李樹根涼、李樹葉平,茅性平,茅汁性涼;
六是記載了不同炮制方法可引起藥性變化,如地黃曬干者平、火干者溫等,這些記載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;
七是對中藥的形態、炮制等記載頗詳,有采用水試法綜合鑒定品種和質量的記載,如地黃“生者水浸驗,浮者名天黃,半浮、半沉者名人黃,沉者名地黃。沉者力佳,半沉者次之,浮者劣”;
八是對藥物的毒性認識更加深刻,《名醫別錄》將藥物的毒性分為大毒、有毒、小毒3級,《日華子本草》進一步將藥物的毒性分為大毒、毒、小毒、微毒4級,后來的《嘉祐本草》延續了這種分法;
九是該書的一些記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,如王瓜墮胎,烏藥治貓犬百病、金屬慢性中毒等;十是該書記載了一些簡單的相關藥方,具有簡、便、驗、廉的特點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內容豐富、實用,既是一部具有較高價值的闡明新義的綜合性本草著作,也是研究中藥和五代藥學史的重要文獻!度杖A子本草》雖然已經散佚,但其內容還可從《證類本草》《本草綱目》中見到。至今的本草類著作中,還經常引用《日華子本草》中的內容作為依據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成書時間的討論
由于《日華子本草》在南宋以后散佚,且為民間編撰,關于日華子和《日華子本草》的成書時間也有許多模糊認識:
1.認為該書成于北齊年間
《古今醫統》說:“日華子北齊雁門人,深察藥性,極辨其微,本草經方,多由注疏,至今是賴。”
2.認為該書成于唐代開元年間
《鄲縣志》說:“日華子姓大,名明,自號日華,唐開元時人,精于醫,深察藥性,極辨其微,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藥,分其門類,詳其性質,別其功用,凡廿卷。”
3.認為該書成于北宋開寶年間
北宋醫藥學家掌禹錫說:“(《日華子本草》)國初開寶中四明人撰,不著姓氏。”
4.今人范行準認為該書成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
現代一般認為,《日華子本草》成書于五代時期的吳越國,作者日華子可能是一名道士,日華子是他的道號,日華子的俗家姓名可能是“大明”。李時珍:“按十家姓,大姓出東萊,日華子蓋姓大名明也,或云其姓田,未審然否?”